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智能问答无障碍阅读

【湖北日报】湖北省创新应用自然灾害普查大数据“数智”防灾——“千里眼”成功预警37次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2023-07-31 17:25 来源:湖北日报

通过气象预警与隐患点监测预警结合,近一年来我省成功预警谷城县邓家坡茶厂滑坡、归州镇向家店村小岩头滑坡等37次地灾,转移群众700多人,避免经济损失3000万元。

这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全面铺开以来,我省完成数据清查、调查、质检、汇交等重点工作,形成“一市一图” 自然灾害专题大数据库,探索出将其创新运用于防灾减灾的新场景。

海量数据 摸清风险底数

在咸宁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墙壁上,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引人注目。这里集成了应急、气象、住建、自然资源、水利、林草、地震等各类415个图层数据。

这张自然灾害普查成果“一张图”,如同一份明晰全面的体检报告,构建出当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基础数据体系,为灾前、灾中、灾后的自然灾害综合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作为全国普查试点县(市、区)之一,咸宁咸安区率先启动并高质量完成普查。该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介绍,通过多源采集以及有效整合,这一张图上直观呈现“底数清”“底图准”的自然资源数据底板,覆盖六大类自然致灾要素、承灾体、减灾资源能力和40多年历史灾害分析等大数据,而且对接该市时空大数据平台,遇到强对流、暴雨等突发自然灾害,可量化分析如何应对、如何抢险、如何救灾的最优解,为应急指挥调度提供决策支撑。

这次普查中,全省汇聚近千万条普查调查数据,摸清了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形成具有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数据;摸清了全省森林可燃物载量,形成了森林防灭火的数据警戒防线;摸清了减灾救灾“家底”,形成覆盖“省—市—县—乡镇—社区村—户”的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综合减灾能力调查数据集……

对症下药 提升灾害防治能力

摸清家底后,普查数据成果如何应用到防灾减灾?我省给出回答,哪里有灾害点,隐患治理就跟进到哪里。

沿着襄阳市谷城县紫金镇盘山公路乡道一路前行,翻过一片梯田,植被突然变得稀少,倾斜的山坡裸露出大片的黄土,“这里是邓家坡茶厂滑坡体,通过普查创新应用,成功避免了一场灾难。”襄阳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去年春夏之间,当地持续多日强降雨,4月16日,系统突然闪出黄色警报,邓家坡茶厂斜坡后缘的地表位移计(GNSS02)监测出变化量达到122.5毫米,远超历史正常数值。预警叫应机制立即弹出,系统后台自动呼叫群防员手机,同步传送襄阳市应急指挥中心。

4月18日,2.7万立方米的滑坡体倾泻而下,导致3户房屋受损。因监测预警及时,当地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未造成人员伤亡。

隐患治理是成功避险的关键。基于普查成果数据,襄阳对204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一点一策”提出防治措施,目前636处实施“人技联防”实时监控。

同时,对于普查发现的地灾风险区,该市将其纳入“新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地灾高风险区的建设用地规模和农用地大规模山体开挖等。

通过“隐患点+风险区”点面双控,该市不仅健全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更强化了各级政府防治地质灾害的主体责任。

不仅在襄阳,全省各地正探索以普查数据为抓手,深化普查成果应用,努力让数据“跑起来、活起来、用起来”,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着眼长效 为发展标定底限极限

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首次普查重大成果,推动全国主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与防治区划,为开展综合风险防范和灾害针对性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评估区划是本次普查成果体现的重要环节,”承担我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综合评估与区划项目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吕新彪教授表示,所谓区划,是根据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特征或防治需要进行区域划分,并支撑相应空间规划和防治投入的重点布局,更科学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预测、防治和应急管理。

在《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中,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办汇集了6类水利调查、23类重点隐患等普查数据,系统梳理全省主要河流控制断面设计洪水和洪水特征值,摸清区域水资源现状,干旱风险类型、大小及分布特征,各市州县依据普查成果,分级制定流域综合治理规划130余项,为科学制定纲要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正是普查成果应用的长远价值,为发展科学标定出底限值极限值,牢牢扎稳发展的安全底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